按Enter到主內容區

雅美族

  • facebook icon
  • twitter icon
  • line icon
  • plurk icon
  • 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族群影片
族群簡介

雅美族分布於臺東縣的蘭嶼島上,有豐富的神話傳說與歲時祭儀,並具有明顯的海洋特質。

美麗的家園

雅美族(Yami)分布在臺東的蘭嶼鄉蘭嶼島。「雅美(yami)」一詞是「我們」的意思,由十九世紀末期人類學家鳥居龍藏開始使用;部分族人在族群名稱上也另外使用「達悟」(tao)一詞,意思為「人」。目前關於蘭嶼的相關研究與報導,分別出現官方採用雅美、民間採用達悟這兩種不同的族稱。

蘭嶼居民的遠祖來源有石生與竹生兩種傳說,其中紅頭部落的說法是,南方的神創造了小蘭嶼跟蘭嶼後再回到蘭嶼島時,在山上觸動了巨大的岩石。巨石落入海中後轟然分裂成兩半,男神Nemotacolulito 從裂石中走出,並往山中走去搖撼巨竹,竹中又爆出另一位男神Nemotacoluga wuly。有一天,裂石中走出的男神從左、右腳的膝蓋生出一男一女,由竹子中走出的男神也同樣從膝蓋生出了一男一女,兩神的子女結為夫婦,開始發展出雅美人的社會與文化。

從蘭嶼島的考古資料看來,出土的器物含軟玉、甕棺、玻璃珠、瑪瑙珠等,顯示蘭嶼島在史前時代早期與西邊的臺灣本島、南邊的菲律賓有文化親緣關係。雅美人的移動傳說中,提到祖先曾經居住過南面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島,數百年前遷居到蘭嶼島後,因生態、社會以及與其他族群的互動,讓蘭嶼、巴丹兩地的文化發展漸漸不同。雅美人與巴丹島在漁業技術與文化之間的交流,直到十七、八世紀時才逐漸減少。明治36 年(1903)美國商船遇颶風破損漂流到蘭嶼,雅美人以固有禮儀執戈矛到岸邊歡迎。雅美族人雖然前往救援,但雙方因語言不通而讓受難船員誤解救援之意,以為是企圖搶劫,進而開槍向岸上射擊,雅美族人因此遭到受難船員的攻擊。之後美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後,日本警方率隊包圍野銀、漁人、東清三社,並逮捕部分族人,成為近代歷史中的重要事件。

二十世紀後,現代西方醫藥、教育與貨幣經濟開始進入蘭嶼島,在衛生、醫療觀念普及後,二十世紀後期人口有明顯的成長。民國56 年(1967)中華民國政府解除山地管制的限制,蘭嶼正式對外開放。外資開始進入蘭嶼,並開放蘭嶼島作為觀光地區,此時期開始蘭嶼島出現較多旅館、商店與各式商品廣告;族人開始投入服務勞動業,大量青年離開蘭嶼到臺灣工作。同時,臺灣電力公司也開始在蘭嶼建立發電廠與核廢料儲存場,引起雅美族人強烈抗爭,成為多次向國家請願的重要議題。近年,雅美人基於語言與文化的同源性,開始與菲律賓巴丹島進行文化的互訪與交流活動。雅美族居住的蘭嶼鄉,分為紅頭(Imowrod)、漁人(Iratay)、椰油(Yayo)、朗島(Iraraley)、東清(Iranmeylek)、野銀(Ivalino)等六個村落;近年因臺灣本島人力需求,雅美族也開始移居到臺灣本島,主要在臺東、高雄、臺中、臺北等都會區就業與居住。

生活圖像

1. 產業

雅美族人主要生計為農業與漁業,農業從業者為女性,主要作物有水芋頭(soli)、旱地芋頭(keytan)、地瓜(wakey)、小米(kadayi)等。芋頭有不同的種類與栽種方法,除了提供平日食用外,也在重要祭典、落成禮時,作為祭祀物或餽贈親友的見面禮。農事勞動工作以女性為主,並且擁有豐富的經驗與技術傳承;漁業工作方面則為男性職責,以撈捕迴游性的飛魚為主要工作。另外,雅美族人也放養山羊、畜養豬、雞,在落成禮、飛魚祭或各項祭祀時宰殺並分享。

2. 飲食

雅美族人以芋頭、地瓜為主要食物,副食品為魚、蟹、螺、藻類。族人因為生活與海洋、漁業密切相關,飲食文化中也發展出魚類食用的禁忌。在魚類食用的禁忌中,就有「好魚」(oyoda among)或「壞魚」(ra’et a among)的分類原則,女性優先食用「好魚」(oyod aamong),男性則優先食用「壞魚」(ra’eta among),而在不同場合情境中,對於魚類食用也有不同的限制。雅美族人的魚類食用禁忌,凸顯了魚類飲食與社會的密切關係。另外,檳榔是族人重要的嗜好品,除了是平時的休閒食物外,也是招待客人的點心。

3. 服飾

雅美族的服裝由天然麻、香蕉葉等植物纖維製作而成,日常服裝都是單色系。過去雅美族男子平日穿著丁字褲,方便通風與捕魚活動。婦女平日穿著胸兜或是背心上衣,下半身則穿著繫帶的方布裙。重要喜慶儀式與場合時,男女穿著白底夾織藍紋的典服;男子配戴銀盔或藤盔,女子則是戴椰鬚帽或八角禮帽,另外再搭配金銀飾品裝飾。目前這些服飾都是在祭典時才會盛裝穿著,以彰顯民族文化特色。 雅美族男女傳統服飾

4. 工藝

◎金銀工藝 男子銀盔 蘭嶼並沒有生產金銀礦物,原料與鍛冶技術是從菲律賓的巴丹島傳入。黃金因為具有超自然靈力,被傳統巫師用來治病,並可作為男子胸飾的材料;銀片則由交換獲得,是製作男子手環、銀盔甲與女子手環、耳環、胸飾的材料,這些銀飾品都是重要場合中的配件、飾品。

◎造船 雅美族人傍海而居,舟船是漁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,可分為1 ∼ 3 人乘坐的小船(tatala),及6 ∼ 10 人乘坐的大船(cinedkeran)。當原船老舊需要重新造船,或者是漁船組織擴增成員需要更大的船隻時,如原來8人船組要成為10 人船組時,會開始籌備造船計畫。造船約在秋末冬初的11、12 月份開始,需要三到五個月的時間,完成的新船不刻上花紋。新船加刻花紋的造船工作,在夏天的7、8 月進行,並於9、10 月雕刻工作完成後舉行新船落成禮。大船的製作由15 ∼ 27 塊木板拼接,經修整、雕刻與彩繪而完成;船舟上的色彩以紅、黑、白三色為主,雕刻常見的圖案有同心圓紋、人形紋、波浪紋、十字紋等。同心圓又稱為「船之眼」(mata-no-tatara),出現在船頭、船尾的左右兩側,像是船的眼睛, 具有避邪、指引方向與報佑平安的意思;人形紋象徵神話中最早的男人Mamooka,手腳細長以深入海中捕魚;波浪紋是代表波浪的三角幾何圖形;十字架紋則是近代受到天主教影響所形成,也有避邪的功能。 同心圓組成的船之眼又稱船眼紋,具有避邪、保平安和指引方向的意涵

5. 建築傳統

雅美族家(asa ka vahay) 包含主屋(vahay)、工作房(makarang)與涼臺(tagakal)三種建築,建築材料為木、石、竹、茅等。主屋(vahay)建於地穴中,依山坡高低挖成階梯式的地面,挖出的土壤置於四周,只露出屋頂於地表,成為半地下式的屋體形式。主屋最早為一個出入口的棲身小屋,由單身男子或年輕夫婦在懷孕時離開家庭建立,並隨著經濟能力改善後另外尋地建造三門、四門主屋。工作房(makarang)又稱為高屋,分為上、下兩層;上層為白天工作之用,下層空間多作為儲藏之用,可放置柴薪、漁具。涼臺(tagakal)是高於地表的干欄建築,是以茅草蓋頂的長方形單屋,族人不但在此休息乘涼、製作漁網、編織籐籃,夏季也可在此過夜。

主屋、工作房、涼臺之間的前庭常立有靠背石,由三塊石頭組成,除了是看海與交誼的地方,也是族人交換意見的空間。 東清 lranmeylek 中華民國政府為改善居住品質,於民國60 年代(1970 年代)規劃雅美族人開始入住新式國民住宅,傳統的空間需求也跟著調整,屋頂取代涼臺成為看海的空間,屋前走廊則作為原來與親友、鄰居交誼的空間需求。

 

祖先的規範

1. 雙邊親戚關係 

傳統雅美族人的親族群體稱為zipus,zipus 成員照顧彼此的家人子女,在婚喪喜慶、建屋造船、墾地伐木、政治結盟與戰爭時互相幫助。zipus以自己父母雙邊等距離展開的親屬關係為主,最親密的是自己的兄弟姊妹及配偶,接著是父母的同胞兄弟姊妹之子女及配偶。

2. 婚姻制度與家庭 

雅美族屬於父系家族,父母與未婚子女共同生活。婚姻觀念上為一夫一妻制度,男女戀愛之後,女方搬入男方家同住,經適應後成為穩定關係;結婚的對象過去以部落內的通婚為主,現在除了在部落間通婚比例增加外,與其他原住民族、漢族通婚的比例也提高不少。

3. 共作組織 

共作組織在工作上互相幫助、共享資源,是生活中重要的團體。雅美族社會中有漁船、粟作和灌溉三個共同勞動作業組織。隨著時代變遷,傳統的粟作組織已經不存在,漁團組織與灌溉組織也逐漸鬆散,繼之而起的是漁網組織。漁團組織kakavay 是以10 人乘坐的大船為標準單位,並包含8 人、6 人船的漁船組織。漁船組織成員為親族關係,成員們一起造船、結網,飛魚祭來臨時,成員共同舉行儀式,並分享所捕獲的魚類。目前族人較少駕駛傳統大船撈捕飛魚,但漁船組織仍因受到重視而存在著。粟作組織(tsitsipunan)是以粟田耕作為單位的組織,每一個粟作組織,包含一個父系親屬群的所有成年男子。粟作團體的成員共同耕作、一起舉行祭典,並平均分享收穫。目前,粟田已變為家戶獨立耕作,粟作組織鬆散式微。灌溉組織以灌溉溝渠的土地地主為成員,成員們只有在需要共同挖掘與整修水道時一起工作,目前灌溉渠道使用水泥、塑膠水管等耐用材質製作,共同修築水道的頻率減少,成員聚集工作的機會與時間也變短。近年,雅美族以漁網的共有者組成新團體,成員可共同使用漁網,並在使用漁網後共享漁獲。

4. 部落 

雅美族人稱部落為ili,生活由居住的地緣關係及親屬血緣關係交織而成,並無特定傳統領袖或政治領袖;公共議題由各家族長老們商量討論,在統合眾人意見後決定。目前按照行政編制所設立的村長,則稱為panikudan。

風俗民情

雅美人的傳統信仰觀念中,分為神、鬼、人三個範疇;神能降福於家庭與人、使農漁業豐收,鬼靈會使人遭遇疾病、死亡與災禍。雅美人對於鬼靈anito 抱持著非常戒慎的態度,避免造成任何不好的影響,在傳統宗教祭祀中,多數都與驅逐惡靈、鬼靈有關,像是新船下水典禮儀式等。傳統宗教與生活作息緊密相關,至今仍然相當受到重視。

民國50 年代(1960 年代)起,基督、天主教派至蘭嶼傳教,各部落教堂、教會的聚會、場所逐漸興建,西方宗教成為雅美族主要的信仰。雅美族的歲時祭儀相當豐富,按照曆法、氣候舉行,較盛大隆重的有飛魚祭、收穫祭、祈年祭等等。另外在雅美族人的生命禮俗中,新屋、新船的落成禮是個人成就的具體表現,在社會文化價值中佔有重要意義。

1. 飛魚相關祭典

飛魚對雅美族人來說不只是食物來源,亦是生活作息祭典的依歸 飛魚祭典與黑翅膀飛魚的傳說有關。傳說雅美族人在海邊找食物時,把飛魚跟貝類、螃蟹放在一起煮食,造成生病長瘡而不知原因。之後雅美人的祖先遇到黑翅膀的飛魚(mavaeng so panid) 後, 受黑翅飛魚指導才知道飛魚不可跟其他魚類、食物一起煮食,祖先也因此恢復健康。黑翅膀飛魚除了指導飛魚食用方法,也讓族人知道,若想要吸引、撈捕更多飛魚,必須抱著尊敬的心對待飛魚,並按照曆法撈捕飛魚與遵守禁忌。飛魚相關的祭典儀式有招魚祭(meyvanwa)、飛魚收藏祭(mamoka)、終食祭(manoyotoyon)等。

◎招魚祭(meyvanwa)雅美族人為了祈求魚獲豐收,在每年2 月到3 月之間,各船組分別進行招魚祭,以召喚飛魚到部落外海。招魚祭由船長抓著雞在海邊,讓部落男子用食指沾雞血或豬血後,一面念咒語邀請飛魚,一面將雞血塗在黑色卵石上,同時做出招喚魚群的手勢。船員之後也跟著對撈捕飛魚的大船進行塗血儀式,共同祈求漁業豐收。儀式結束後,長老會提醒成員撈捕飛魚的禁忌,之後在船長或家屋寬敞的船員家聚餐。

◎飛魚收藏祭(mamoka)飛魚收藏祭在漁期最後一個月的月底進行,儀式前會將飛魚乾與水芋頭一起烹煮,再進行全家共食儀式;食用前家人唱歌祝福每隻魚健康永生,儀式結束後將飛魚乾除去鰭尾,再收藏於陶甕中。

◎飛魚終食祭(manoyotoyon)終食祭在每年中秋節前後舉行,是飛魚相關祭典中的最後一個。當天除了全家團圓與祈福外,也是最後一次享用飛魚乾,食用後會將剩下的魚乾丟棄。

2. 收穫祭(meypiyavean)收穫祭在小米收成與飛魚季結束時舉行,各家戶會殺雞或豬、羊來加菜,舂打小米並準備魚肉乾。分家的年輕夫婦會帶著飛魚乾,回到老家與兄弟、父親團聚,接著各戶會將芋頭乾、魚乾致贈親友。中午家戶各自團圓吃飯後,下午進行搗小米活動,過去由粟作組織進行,現在由種植小米的各戶出面號召。 小米祭搗小米活動由參與者輪流上前至木臼處,做出誇張的動作,將杵高舉過頭,上前椿打一下後立刻彎腰垂頭退場,人漸多時分組進行。下午各漁船也會將大船推回船屋收藏,代表飛魚季節的結束。晚上,親戚則會互訪、唱歌交誼直到深夜。

◎祈年祭(meypazos)祈年祭是雅美族人少數可以談論天神的時機,此外只有在舉行落成禮夜間唱誦祭歌時才可談論,所以有些年輕人會在祈年祭的歌會中,徹夜聆聽知識廣博的耆老吟唱歌謠。朗島祈年祭(meypazos)的祭日通常是在10 月(kapitowan)初,時間由負責主祭的幾個家庭決定,朗島的祭典通常在下午進行,其他部落多數在上午作祭。祭典當天有些家庭殺豬、羊為祭品,早上會跟親友交換禮物,除了甘薯、芋頭、豬肉、羊肉外,也會替沒有殺豬宰羊的家庭準備供品。下午,擔任主祭的一家由家長率領三個男孩,帶著水芋、山藥、甘薯、檳榔、荖葉、小米、黑卵石等供品前往海邊,主祭在隊伍途中經過時帶著供品加入。到達海邊時,每個人面向海邊,由主祭進行祝禱儀式,禱告詞大意為:「天上的祖父akey dolangarahen !這些食物獻給你,希望我們的作物能更豐富,族人們能健康長壽。」之後男孩將裝有供品的盆子高舉過頭,隨後將供品放在地上轉頭回到部落。部落內各家看到主祭作完儀式時,馬上也將家中供品放上屋頂獻給天神,之後即可將供品留在海邊或屋頂。儀式結束後五天內,不可到深山工作伐木,不可唱禮歌,也不適合舉行落成禮。

3. 落成禮(meyvazey)落成禮是在新屋、新船完工時正式的啟用典禮,因為落成禮的舉行需要大量水芋頭、豬肉、羊肉等物資,是家庭成員展現工作能力的表現。落成禮舉行的前幾年就要開墾新水芋頭田,並畜養豬、羊來累積物資。雅美族人一生當中,大約能辦理三次到四次落成禮,每辦理一次,個人在社會中就更受到肯定。 甩髮舞 祭典前,主辦者的親友們會在一週前即開始準備相關工作,四、五天前開始採收水芋頭。

◎新屋落成禮(mivazai)雅美族人的房屋,隨著規模擴大增建而有一門到四門的規模,一門、二門的房屋落成時不舉行慶典,只有在三門、四門規模的房屋落成時,才進行新屋落成禮。第一天:將收藏的芋頭堆放在落成的新屋上,下午親戚、各村賓客會來新屋祝賀,主人與親戚、村民會以禮歌對唱表示歡迎感謝。迎賓儀式結束後,外村賓客可留在主家用餐,或在村內拜訪親友與用餐。天黑後,眾人回到主人家中,通宵吟唱禮歌到天亮。第二天:主人分送芋頭與豬肉或羊肉給賓客、親屬作為贈禮。

◎新船落成典禮(marbomusmus)第一天:將芋頭堆滿整艘船之後,下午親戚、各村賓客會來祝賀,主家、村民、親戚以禮歌表示感謝賓客的到來。迎賓儀式結束後,外村賓客可留在主家用餐,或在村內拜訪親友與用餐。天黑後,眾人回到主人家中,通宵吟唱禮歌到天亮。歌會進行至半夜時,船主會派遣年輕人到海邊網魚,抓到的魚可用來占卜新船、船員的捕魚運勢,並將捕到的魚放在網中,綁繫在竹竿上,插立於新船旁邊。

第二天:主人分送芋頭與豬肉或羊肉給賓客、親屬作為贈禮。之後船員穿禮服登船,由船長敲擊船尾龍骨與第一層船板,祈求新船的好運。其次在船尾龍骨打一洞後,放入水、小米、金箔後封固,同時祈求全體船員的健康長壽與出海好漁運。之後由船長與船首席划槳者的女眷持水芋掘棒,在船首尾撬動放置於船下的林投氣根,並祝福船員平安健康、船隻航行順利。 小米祭 接著進行下海典禮,船主與青年在船邊先舉行驅逐惡靈儀式,眾人抬起船隻拋向空中數次後,一面驅逐惡靈、一面合力把船抬到海邊,直到新船下水才完成儀式。下水儀式完成後以雞內臟、水芋祭祀船靈,祈求漁運昌隆,隨後將雞與魚分給全員享食。

第三天:進行贈送新船禮物及新船初漁儀式。贈送新船禮物的儀式活動由掌舵與船頭划槳者之妻,先攜帶小米固定在兩處海灘,讓新船划到海灘收取禮物後返航。上岸後船員取魚鈎、釣線等漁具進行首次試釣,釣起之魚類可用來預測出航的運氣。回家後在船長家將漁穫抹鹽後放於曬魚架曝曬,之後取下烹煮,由全部船員分享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