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Enter到主內容區

賽夏族

  • facebook icon
  • twitter icon
  • line icon
  • plurk icon
  • 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族群影片
族群簡介

賽夏族的社會以氏族為基礎,各姓氏從清領時代開始就有不同漢姓,並遵守社會與婚姻規範。賽夏族的信仰與祭典中,以祖靈與矮靈信仰為主,以巴斯達隘矮靈祭典最具知名度。

美麗的家園

賽夏族人(Saisiyat)在自稱時,使用saisiyat 來稱呼自己,後取其近音而寫為賽夏族。賽夏族的創生傳說中,認為先人在洪水時期時,倖存的兄妹成婚生下小孩,而後將小孩肉、骨、胃、腸分解後投入海中,各別成為各部落與民族的祖先。賽夏族分布在臺灣西北部,以鵝公髻山為界分屬於新竹縣與苗栗縣兩個行政區。新竹縣境內的賽夏族人,居住在五峰鄉上坪溪流域,部落在五峰鄉大隘村與花園村內;新竹縣境內的賽夏族,部落周圍有不少泰雅族部落,文化上也彼此影響。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人,居住在中港溪上游的南庄鄉東河、南河流域,以及後龍溪上游獅潭溪流域,部落集中在南庄鄉東河村、蓬萊村、南江村,以及獅潭鄉百壽村等村落內。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部落,周圍多為客家漢族社區,生活中吸收不少客族文化。

賽夏族在清領時代初期勢力曾達苗栗三灣、頭份等地,西面與道卡斯族(平埔族)勢力相接壤。清中期之後,因客家移民在新竹、苗栗往東面發展,對於賽夏族的勢力造成影響;清末樟腦事業具有國際市場,侵佔部落領域的武裝拓墾日漸強勢,賽夏族領域受到嚴重侵擾。之後賽夏族人除了向樟腦開發業者收取租金外,也有轉為樟腦事業的經營者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,認為賽夏族領域屬於公有地,但衝擊到賽夏族既有樟腦稅收與土地所有權,引發明治35 年(1902)的反抗事件,又稱為南庄事件。之後,在明治40 年(1907),新竹五峰的賽夏族人受客家人士招募,加入反抗日本的軍事武裝行動,稱為北埔事件。賽夏族歷史在清、日時期,因為受到客家漢族的拓墾,以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樟腦利益的競爭,而形塑出今日賽夏族的部落勢力、族群關係與文化現狀。近代,部分族人在臺北、桃園、新竹、苗栗等地居住。

生活圖像

1. 飲食

賽夏族以稻米、小米、蕃薯、山芋頭等為主食,祭典時會有肉類與魚類。賽夏族代表性食物有米糕、生醃肉與糯米酒,米糕與糯米酒是以農作產品製作的食品,以糯米為主要食材;生醃肉則是漁獵行為所獲得的肉類食物,製作上以一層米飯,夾上一層生肉、生魚,浸泡發酵至骨酥肉軟,食用時帶有微微的酸味,頗具賽夏族飲食風味。

2. 服飾

賽夏族男女傳統服飾 賽夏族特有的─臀鈴 賽夏族服裝傳統以麻為主要材料,經過剝皮、抽絲、紡線、框線、漂染、整經等程序,成為麻布後,再縫接為服裝,與西部漢族交換貿易後開始以棉布取代麻布。傳統服裝形式有無袖長衣、無袖短衣、腰裙、遮陰布、披風、胸兜等,常用白、紅、黑三色,以白色為底、紅色為圖樣、黑色為點綴用色。賽夏族的服裝分為日常服裝與儀式慶典服裝,日常服裝多半是素色麻布衣,盛裝時穿有幾何花紋圖樣的服裝,再搭配上各種裝飾品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之後,容易取得的漢式服裝漸多,但族人在重要場合時仍穿戴傳統盛裝服飾出席。賽夏族的裝飾品有頭飾、頸飾、耳飾、手飾、腿飾等,傳統材料使用貝殼、骨頭、竹等,現在也加入塑膠、鈕釦、亮片等現代材質飾品。

 

◎巴斯達隘祭典的臀鈴、舞帽巴斯達隘時所用的臀鈴(又稱為背響)與舞帽(又稱月光旗),是賽夏族最具特色的祭典物品。臀鈴多數都是三角形,以布條或綁帶跨過雙肩後綁於背後,讓下擺垂吊飾物配合舞步移動,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。舞帽又稱為月光旗,為扛、戴於肩膀或頭部的布旗,布旗上面使用星星、月亮、花草與氏族名稱,加上鈴鐺、亮片等裝飾品,祭典時各氏族年輕人揹扛著在跳舞的隊伍間穿梭。

3. 紋身

日本殖民統治時期,賽夏族人還有紋身、拔毛、穿耳、鑿齒等多項身體裝飾風俗。賽夏族中男女普遍都有紋刺圖案,男子會刺紋在前額(額紋)、下顎(頤紋)及胸部(胸紋),女子則在前額刺紋而已。額紋與頤紋是男女已達到成年的表徵,胸紋則是限定於對部落有貢獻、具有獵頭功勞的勇士,胸紋越多在部落地位越高。 4. 工藝

◎織布織布是賽夏族女性的工作,傳統織布紋路有幾何風格,由紅、黑、白三色交織成常見的菱形紋、線條紋等。

◎竹、藤編技藝竹、藤編織技藝以竹、藤為材料,可製作生活上使用的器具,像是種子籃、揹籃、提籃、食籃、置物盒、米篩與祖靈籃等,代表性的器物有雙肩式揹籃。編織技術由男性傳承,程序除了取材、整修材料外,還包含起底、編器身、收口、加固等程序,若需要防蟲害時,再加上薯榔汁或草木灰來塗在器物表面。 雙肩帶式揹籃(賽夏族)

5. 建築

以竹子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傳統家屋(賽夏族) 賽夏族的家屋建築,竹子是重要的材料,柱子使用粗竹,牆壁用竹子搭成,屋頂以竹片或茅草覆蓋。賽夏族的傳統家屋,火塘具有重要意義,位於住屋正室入口中央,或者在左側立上三塊石頭,家人在此聚集取暖、炊煮食物,床則是在角落靠牆。傳統家屋在出入口上方設有獸骨架,用來放置豬、猴、羌等動物的下顎骨;而家屋房兩側與後方也會建家禽、家畜的飼養空間(雞舍、豬寮)。賽夏族家屋原為單一空間的配置,後來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,開始出現隔間與廳堂的空間觀念。

祖先的規範

1. 氏族、姓氏

賽夏族的社會屬於父系社會,由具有共同父系祖先的家庭組成氏族,是基礎的社會單位,再組成攻守同盟、祭團等政治、軍事、宗教上的互助團體,像是勞動築屋、開墾狩獵與祖靈祭團都以氏族為單位。各姓氏間因為彼此互助合作關係密切,也結合為「聯族」的結盟關係,由具有威望的氏族來領導,並遵守不通婚的禁忌。賽夏族共分為18 個氏族,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,以動植物、自然現象、身體物理等現象來命名。清領時代,賽夏族的氏族制度與漢姓觀念結合,用語音翻譯,或者取其原意選字,共有豆、趙、朱、風、高、潘、錢、根、樟、夏、蟹、日、絲、芎、狐、蟬、獅、血、膜等漢姓,之後蟹改寫為解、狐改為胡、蟬改為詹,當中獅、血、膜三姓人口較少。

2. 婚姻與家庭

賽夏族的家庭制度為從夫居的父系制,居住方式為大家庭式,家庭中以男性長輩為尊。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度,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前流行交換婚,通婚雙方家庭讓女兒互換為婚配對象,並且重視氏族組織與關係,同氏族、聯族之間不得通婚。

3. 部落組織

賽夏族的部落由鄰近村落組成,部落領袖由部落中具有能力、溝通、公正、熱心等特質的族人擔任。部落內的公共事務,則由各氏族長老會議共同討論決定,之後交由部落領袖執行。

風俗民情

賽夏族的文化中,主要有祖靈信仰與矮靈信仰兩個大的類別。祖靈信仰與族人關係親近,影響族人生活運勢,矮靈信仰則與古老的歷史傳說有關。祖靈信仰是保護族人的主要力量,影響生活中的吉凶禍福。族人在生活中,若有出遠門、山中過夜、社交送禮等活動,都會以酒、肉祭祀祖靈。族人與祖靈透過巫術溝通,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占卜巫術,主要用於治療疾病、解決困難、尋找失物。賽夏族在清領時代開始與漢族有頻繁的接觸,接受部分漢族信仰儀式與觀念,像是土地公、三山國王、供奉祖先牌位的形式等;而後天主教、基督教也在近代傳入,成為目前賽夏族傳統宗教、漢族信仰、天主教、基督教多元並存的信仰現象。

 1. 巴斯達隘

巴斯達隘(矮靈祭)祭典 巴斯達隘又稱為矮靈祭,傳說賽夏族與達隘族(矮人)相鄰而居,向達隘學習農耕、醫學、歌舞、祭祀等文化,因此每當舉行豐收慶典時都會邀請達隘共同參與,以感謝達隘的恩惠,達隘卻常調戲賽夏婦女,觸怒賽夏族人,於是設計報復殺害達隘。賽夏族人受到存活下來的達隘人詛咒,因此年年舉辦祭典,弔念、安撫達隘靈魂,並祈求矮靈不再降禍給族人。

賽夏族人對於矮靈傳說與觀念相當重視,不但在祭典中遵守矮靈禁忌,生活中也遵守許多避諱的風俗。賽夏族巴斯達隘原來都在每年農曆10 月舉行,後來因日本政府禁止,開始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小祭典,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典,並分為南、北兩個祭團舉行。

巴斯達隘的祭典時間長達一個多月,按照儀式階段可略分為祭典前、祭典中與祭典後三階段。

● 祭典前: 決定祭典時間、準備避邪用的芒草結等籌備工作。

● 祭典中: 遵守禁忌及祭祀流程。

● 迎 靈: 由族人在清晨迎請矮靈。

● 會 靈: 入夜後進行會靈儀式,由族人配戴舞帽與臀鈴進行會靈舞到天明。會靈舞期間長老會對族人說話,提醒族人注重傳統文化以及祭典注意事項。

● 娛 靈: 在迎靈與會靈後隔天進行娛靈,繼續歌舞與傳統歌謠的吟唱。

● 逐 靈: 逐靈就是請回矮靈,儀式過程同樣以歌舞的形式進行,請回矮靈後將場地中的泥土、支架等填平、毀壞恢復原狀。

● 送 靈: 與矮靈到野外處後送別。

● 祭典後: 祭典活動圓滿與犒賞慶功。

巴斯達隘因為達隘傳說而顯的神秘,受到族人與社會大眾的重視,可以說是賽夏族最知名的祭典。

2. 祖靈祭

祖靈祭分為春季與秋季兩次,春季在農曆6 月間稻米播種後、秋季在農曆11 月作物收成時,目的是祭祀氏族中過世的祖先,由各姓氏的父系血緣親族參與。祖靈祭以祖靈籃(袋)為象徵,將祖靈籃內的祭匙裝滿水,由主祭的男性戶長以右手食指沾碰杯內清水後,碰觸於家族成員的嘴唇上,傳遞祖先對於族人能量的幫助與加強。

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之後,祖靈祭典與祖靈籃祭祀遭到政策禁止,因此祭祀方式也有所改變。目前祖靈祭改為用酒、肉當祭品祭祀祖靈,由長老代表向東方獻給祖先,家族成員中午時會餐,餐間菜餚以豬肉、炸魚、米糕等傳統食物為主,並以傳統手抓食物方式進餐。祖靈祭在形式上雖由沾水祈福儀式改為祭祀與會餐,但沒有改變的是族人緬懷祖先的心意。